-
法律服务
-
法律咨询
-
法律援助
-
免费咨询
贵阳律师普法
央视近期曝光的 2025 年最新型网购骗局。
央视近期曝光的 2025 年最新型网购骗局,让成都大学生小何的遭遇成了典型案例 —— 只因点了一个假链接,7587 元瞬间 “打水漂”,更离谱的是,骗子竟将赃款 “洗” 成了游乐场年卡,连警方都直呼套路 “高明”。这个案例背后,藏着所有网购者都该警惕的风险,以及企业必须守住的法律底线。
事情的经过并不复杂:小何在正规电商平台发现心仪的手机断货,正当他着急时,突然收到陌生人私信,对方声称 “有特殊渠道”,并发来一个可直接下单的链接。小何未加核实便点击付款,可刚完成支付,就被对方拉黑,7587 元就此失联。
警方介入追查后,揭开了骗子的 “洗钱” 套路:赃款被拆分成 100 多笔小额交易,最终转化为某游乐场的年卡,再通过转卖完成 “洗白”。尽管手段隐蔽,但法院最终仍以诈骗罪对骗子定罪。根据《刑法》第 266 条规定,虚构交易场景骗取财物的行为,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,绝非 “钻空子” 就能逃脱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这起案件不仅追究了骗子的责任,还牵扯出电商平台的连带责任。根据《电子商务法》第 38 条,平台若因审核不严导致消费者受损,需承担 “补充赔偿责任”—— 这意味着,消费者遭遇此类骗局时,除了向骗子追责,还可要求平台赔偿。
结合此案,所有网购者和电商平台都必须牢记这 3 条法律红线:
1、假链接 = 诈骗罪,主动付款不影响定性
无论骗子如何伪装(如谎称 “内部渠道”“限时特惠”),只要通过虚假链接诱导他人付款,就已构成诈骗罪。哪怕是消费者 “主动点击付款”,也不改变诈骗的本质,骗子必须承担刑事责任。
2、赃款 “洗白” 照样追责,洗钱行为逃不过追查
骗子将赃款转化为游乐场年卡、虚拟商品等形式,试图掩盖犯罪事实,但这种 “洗钱” 操作并非 “安全港”。警方仍可通过资金流向、交易记录溯源,去年全国针对此类案件的追赃挽损金额已达 50 亿元,足以证明 “洗钱必被查”。
3、平台需 “穿透式审核”,否则承担连带赔偿
正规电商平台不能仅做 “表面审核”,必须对商家资质、交易链路进行 “穿透式核查”,确保每个环节合法合规。若因审核疏漏让骗子有机可乘,平台需为消费者的损失 “买单”。数据显示,去年全国此类网购诈骗案件已超 5 万起,平台的责任绝不能缺位。
更令人警惕的是,骗子的手段还在升级:用 AI 生成客服语音、伪造海关报关单,甚至在搜索引擎中,输入热门商品关键词后,前三条结果全是钓鱼网站 —— 这些伪装让不少人防不胜防。
对此,央视也给出了所有网购者都该掌握的 “三条保命建议”,关键时刻能帮你避开陷阱:
一、 链接三秒验证法:优先看链接前缀,必须是 “HTTPS” 且带有 “小锁” 标志(代表加密传输,相对安全);无 “HTTPS” 或 “小锁” 的链接,一律不点击。
二、 查备案 + 验支付:不确定链接是否正规时,可在工信部官网输入域名查询备案信息(无备案的多为钓鱼网站);付款时务必在官方 APP 内完成,绝不通过陌生链接或第三方平台转账。
三、 异常止损 + 证据保全:付款后 20 分钟内若未收到官方订单短信,立即联系平台冻结账户,避免损失扩大;同时留存好聊天记录、付款凭证、商品物流信息(若有),这三类证据是后续维权的核心,缺一不可。
法律从不会对骗子 “手软”:去年全国法院共审结网络诈骗案件 2.3 万起,最高单案判赔金额达 2000 万元。如果你身边有经常网购的亲友,建议转发这条提醒 —— 你的每一次转发,都可能帮一个家庭守住血汗钱,远离诈骗陷阱。
关注贵州诚合律师事务所,让我做您身边的法律援助。